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资料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司马光)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1 手机浏览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撰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参考: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5]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6]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5]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2]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5]
6、今:当今。[5]
7、当涂:当道,当权。[5]
8、掌事:掌管政事。[5]
9、辞:推托。[5]
10、以:介词,用。[5]
11、务:事务。[5]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5]
13、岂:难道。[5]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5]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5]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5]
17、但:只,仅。[5]
18、当:应当。[5]
19、涉猎:粗略地阅读。[5]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5]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5]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5]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5]
24、益:好处。[5]
25、乃:于是,就。[5]
26、始:开始。[5]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5]
28、及:到了的时候。[5]
29、过:到。[5]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5]
32、大:非常,十分。[5]
33、惊:惊奇。[5]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5]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5]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5]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5]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5]
39、即:就。[5]
40、更(gēng):重新。[5]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7]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5]
43、何:为什么。[5]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5]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5]
46、遂:于是,就。[5]
47、拜:拜见。[5]
48、别:离开。[5]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诗文,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擦亮眼睛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了。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总体鉴赏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11]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12]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艺术风格
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该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此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一、学习是一个人获取能力,提升素质的途经。一位伟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学习形成的;。吕蒙等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学习包括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分才;。自古及今,有所作为者,无一不是酷爱学习之人。非学无以广才,不学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二、学习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钉子精神就是挤劲;和钻劲;。孙权、曹操等人都日理万机,但他们却耽于书卷,忙中偷闲,苦学不辍。现今生活丰富多彩,诱惑很多,如果忍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就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些知识,也就很难做到学有所成;
三、学习贵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工作,运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习,并且不要以同一种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文章最后还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礼貌待人,要多多结交朋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1]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