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感谢您支持本网站,推荐你的同学一起学习吧。!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篇1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此书通过爱玛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揭露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篇2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篇3
年幼时候,是很难喜欢《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怀。虽然它具备一切浪漫剧的条件:年轻美丽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负心情人,毁灭的结局。可事实上,却没有期料中的那种伤情。尤其是在大量阅读各种西方小说的青春时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利斯朵夫》,特别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贵族之家》,《前夜》等,从中攫取的多是美丽的委婉的忧伤。青春时代,大都是崇尚感伤主义的。不幸和牺牲罩了幻想的光环,格外照耀着经验和认识都处于空虚的年轻时光。而《包法利夫人》却熄灭了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爱玛的美貌、爱情、忧郁、希望和绝望,甚至于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赞美的描写中,呈现眼前,更不要说别的了。这一切都不够热情和甜蜜,无法满足自恋的情结。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读《包法利夫人》,觉出了它的好,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时清醒,于是便冷静了,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写实的残酷。
重读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复译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说而发明“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定义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其实,这已经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运的所有性质。多情和善感,追究起来,竟只是“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终因“设想”和真实力量悬殊,跟循既定的逻辑,形成整个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却又远不是一个定义那么简单,如同现实一样,“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日常过程,这个过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脉、肌肉、丰富敏感的神经,也是决定它不是定义而是小说的全部理由。
还是要引用权威的语录,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话。如左拉这样同是所谓自然主义者,他是能够了解写实的工作性质:“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便是准确地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场景”、“和谐的展开秩序”,便是写实的美学要素。那么,“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及遭致灭亡,是经由如何的“场景”与“展开秩序”而实现的呢?
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从爱玛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孕育培养的。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去修道院读书。爱玛在修道院里并没有如通常那样感到压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养料。宗教、教义、宗教仪式,还有修女,为她组织了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气质。修女们对待爱玛非常友爱,忏悔时,神父缠绵的絮语,讲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学们偷带进来互相传看的精美画册,还有那个每月来修道院一星期做针线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讲故事,说新闻,甚至散播小说这种世俗读物。在这里,终因为远离中心而纲纪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满温情”。爱玛的感伤性格在此得到丰厚褊狭的营养,她对生活的想象,即“欢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蕴含较深又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认为是个错误。
她是在与包法利医生结婚之后,尖锐地意识到这个错误。此前,闺阁的生活再是沉闷,到底还说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结婚。居住分散的外省乡间,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机会其实很有限。于是,当包法利这个乡间医生一旦出现,她便将幸福的指望交给了他,而紧接着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这个笨人,实在是有着感人的爱,即便是对他从未爱过的前妻,也含着温情,何况是他深爱的爱玛。“他情不自禁地经常要去抚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对她言听计从;为了换个她乐意的环境,不惜放弃他好不容易立足行医的托斯特,迁去永镇;在爱玛死后,还按着她的喜好行事;他终于发现爱玛不忠实的证据,被嫉妒打击得一蹶不振的时候,当他久久望着妻子的情人罗多尔夫,“他仿佛又见着了跟她有关的一样东西”,竟也嫌隙尽释。这样的爱是爱玛没有从书上读过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没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经的事情”,这其实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狭小,她没有体验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对客观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说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发展“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走入幻觉的深渊。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题“外省风俗”,包法利医生就是“外省风俗”的最好体现。他比爱玛更早登场,也更晚退场,是为爱玛的剧情演出序幕和尾声。这大约就是左拉所说的,“和谐的展开秩序”,命运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规律渐次进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毕会留下影响。小说的开头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学读书。这是一个老实、呆笨、心底淳厚、少见识但尽职守责的孩子,有多少乡村医生是用这样的坯子做成。他们巡游乡间,会的就那么几手,可却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见怪,因为有上帝召唤做后盾呢!而医生的品格就是见证。像爱玛这样一个乡下地主的女儿,与好名声的包法利医生结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会有更加出奇制胜的机遇了,除非出现神话,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严谨的自然主义向来不制造神话,他们从不企图扭转“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于是他们便也无法扼止爱玛,这一个沉溺于自我幻觉的女人,一厢情愿地制造神话。当然,他们同样无法扼止生活的进程不断地击破她的臆造的神话。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篇4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篇5
年幼时候,是很难喜欢《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怀。虽然它具备一切浪漫剧的条件:年轻美丽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负心情人,毁灭的结局。可事实上,却没有期料中的那种伤情。尤其是在大量阅读各种西方小说的青春时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利斯朵夫》,特别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贵族之家》,《前夜》等,从中攫取的多是美丽的委婉的忧伤。青春时代,大都是崇尚感伤主义的。不幸和牺牲罩了幻想的光环,格外照耀着经验和认识都处于空虚的年轻时光。而《包法利夫人》却熄灭了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爱玛的美貌、爱情、忧郁、希望和绝望,甚至于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赞美的描写中,呈现眼前,更不要说别的了。这一切都不够热情和甜蜜,无法满足自恋的情结。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读《包法利夫人》,觉出了它的好,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时清醒,于是便冷静了,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写实的残酷。
重读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复译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说而发明“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定义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其实,这已经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运的所有性质。多情和善感,追究起来,竟只是“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终因“设想”和真实力量悬殊,跟循既定的逻辑,形成整个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却又远不是一个定义那么简单,如同现实一样,“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日常过程,这个过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脉、肌肉、丰富敏感的神经,也是决定它不是定义而是小说的全部理由。
还是要引用权威的语录,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话。如左拉这样同是所谓自然主义者,他是能够了解写实的工作性质:“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便是准确地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场景”、“和谐的展开秩序”,便是写实的美学要素。那么,“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及遭致灭亡,是经由如何的“场景”与“展开秩序”而实现的呢?
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从爱玛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孕育培养的。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去修道院读书。爱玛在修道院里并没有如通常那样感到压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养料。宗教、教义、宗教仪式,还有修女,为她组织了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气质。修女们对待爱玛非常友爱,忏悔时,神父缠绵的絮语,讲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学们偷带进来互相传看的精美画册,还有那个每月来修道院一星期做针线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讲故事,说新闻,甚至散播小说这种世俗读物。在这里,终因为远离中心而纲纪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满温情”。爱玛的感伤性格在此得到丰厚褊狭的营养,她对生活的想象,即“欢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蕴含较深又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认为是个错误。
她是在与包法利医生结婚之后,尖锐地意识到这个错误。此前,闺阁的生活再是沉闷,到底还说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结婚。居住分散的外省乡间,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机会其实很有限。于是,当包法利这个乡间医生一旦出现,她便将幸福的指望交给了他,而紧接着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这个笨人,实在是有着感人的爱,即便是对他从未爱过的前妻,也含着温情,何况是他深爱的爱玛。“他情不自禁地经常要去抚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对她言听计从;为了换个她乐意的环境,不惜放弃他好不容易立足行医的托斯特,迁去永镇;在爱玛死后,还按着她的喜好行事;他终于发现爱玛不忠实的证据,被嫉妒打击得一蹶不振的时候,当他久久望着妻子的情人罗多尔夫,“他仿佛又见着了跟她有关的一样东西”,竟也嫌隙尽释。这样的爱是爱玛没有从书上读过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没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经的事情”,这其实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狭小,她没有体验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对客观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说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发展“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走入幻觉的深渊。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题“外省风俗”,包法利医生就是“外省风俗”的最好体现。他比爱玛更早登场,也更晚退场,是为爱玛的剧情演出序幕和尾声。这大约就是左拉所说的,“和谐的展开秩序”,命运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规律渐次进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毕会留下影响。小说的开头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学读书。这是一个老实、呆笨、心底淳厚、少见识但尽职守责的孩子,有多少乡村医生是用这样的坯子做成。他们巡游乡间,会的就那么几手,可却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见怪,因为有上帝召唤做后盾呢!而医生的品格就是见证。像爱玛这样一个乡下地主的女儿,与好名声的包法利医生结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会有更加出奇制胜的机遇了,除非出现神话,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严谨的自然主义向来不制造神话,他们从不企图扭转“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于是他们便也无法扼止爱玛,这一个沉溺于自我幻觉的女人,一厢情愿地制造神话。当然,他们同样无法扼止生活的进程不断地击破她的臆造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