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书心得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5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5-03 手机浏览

《文化苦旅》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篇1

“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余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鱼尾山屋》中如是说。

当我的灵魂跟随先生的文字从解冻了的乡村走出,心里还徘徊着那些被冰封在贞节牌坊里的女子,偏见在女子身上的烙印终究是越来越淡,只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念头做出的减法是以众多的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的生命为代价的,但我觉得这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真正改变这种偏见,为文化做“减法”的是一个个敢于站出来,说出来,做出来的女子,甚至是男子,而那些湮没在《中国历代失踪女子》名录里的只是侥幸活下来的人罢了。

当我的思绪沉浸在先生《我的山河》中不能自拔,随着他的文字从中国的地域到天地间的战争,再到对中华文化三条天地之线的踩踏,也一起感喟中华文化在海洋领域的缺失,直到先生的最后一句,以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画上句号。先生的这一收笔给我一种战役激烈,又鸣锣收兵的失落。

先生的文字幽默诙谐,引喻更是另辟蹊径,文中把都江堰比作一位年迈的老祖宗,一批千年的骏马,文字传达给我的不只是一座防洪工程,更是道,如此浩大的治水工程,连于山系于人,厚重的中华文化又做了一次减法,正如书中所言“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山与水浑然一体,人与山水天人合一,虽不能尽懂先生所诠释的中华文化,读此处也有种触动心灵之感。

书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记忆犹新。像《道士塔》里的王圆箓之流,历史错付了人,才把自己一层层剥开了给人看,诸如敦煌莫高窟,这些文化的灵魂,被一次次蹂躏,支离,瓦解,后人从这些碎片中联想,猜测,补充,争论,我们只能自我慰藉:也许维纳斯的断臂延展了她的美。《杭州宣言》中的钱镠让我竟一时屏蔽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为他的形象所折服,他无心青史留名,却关注着“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这又何尝不是历史在做着减法,当中国历史的着眼点从朝廷荣显转向民生和环境的时候,人民为他修建的钱王祠才是“历史良知的一项修复工程”。杭州宣言不是人文的赞美与人间天堂的炫耀,而是“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的宣言,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减法吗?

读罢此书,很多潜意识里的“我以为”变了模样,宁古塔不是塔,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道光、咸丰,褪去了光环,首先成为了一个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我担忧,惧怕,就连我无比崇拜的王国维先生的死也变了样子,书中提及“他死于一种文化”,他无法把文化与朝代割裂开,读来由衷喟叹。范氏家族几代人痴守的天一阁,只能守不能看,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的家族,把天一阁捆绑成了范氏家族的一个宗教式朝拜的'对象,他们诚惶诚恐了几百年,然而最后天一阁的楼板上留下的不是文人的脚印,而是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窃以为文化是不能束之高阁的,只有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毁灭与修缮才是文化该有的模样。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篇2

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实际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诉我们人生之真谛。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富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

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他们那颗善良、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非常敬佩。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可怜、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宝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2010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许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十分相称。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看到这里,我不断叫好!这难道是隐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观点与当代文学巨匠思想之间的共鸣吗?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潇洒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伤,最后总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让我们走进《文化苦旅》,去细细品味,并努力去学着做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篇3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阅读了这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在我阅读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漂泊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这些类似的篇目中我不仅阅读到了青山秀水的壮丽,更读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此时才懂得了文化的传承对古迹的重要性。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篇4

《文化苦旅》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妙笔生花,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

有人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美丽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202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篇5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

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