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问答 > 教育知识

心的光明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12 手机浏览

心的光明

“我们来到这世上,为的是发出自己的光辉。而光靠太阳的光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的光明。只有绽放自己的心智光芒,我们每个人才会在阳光下拥有准确的人生定位。”这句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经典名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作为一名教师,太阳的光辉是外界的助力,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优质的课程资源;而心的光明是内在的气场,是教师本身对于教育的理解,反映在对教学的把握。我们只有内外兼修,才会让自己的职业属性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才会让教育事业在生命中留下精准的人生定位。当然,太阳的光辉是学校发出的,是教育局发出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绽放心的光明。
寒假伊始,我们踩着老虎的尾巴,心怀不满的踏上了第二次长春之行。这大过年的……白雪覆盖下的东北师大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毕竟家乡许久都没下雪。没走之前,东北的寒冷让我们谈虎色变,大包小包带了许多御寒之物。可到了才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冷,四天的学习,天空中一直是阳光灿烂。也许,这么好的太阳的光辉,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修炼心的光明吧。
短短四天,安排了八场讲座。依然要每天讨论,每天写作业,每天发言。我负责向大家汇报王晓英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观(说白了就是全面发展,不要管中窥豹、一叶障目)
1、学问与问学
王晓英教授从什么是学问谈起,她指出,学,是对已有理论学说的继承与肯定,问,是对已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与否定。正确的顺序应该是问学,而不是学问。因为只有先有问题,才能学习。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是本末倒置,从社会到老师再到家长,无一例外的重视学习,轻视提问。要知道,是问题在推动人类的进步。人类进步的每一次飞跃都是解决了一个大的问题,不是吗?从爱迪生的灯泡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维到阿基米德的王冠,从蔡伦的造纸术到蔡明的小品,你是否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了呢?犹太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今天,你提问了吗?当然,今天我们的教育也在强调着问题意识,但那一个个举起的小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在逐渐减少。从小学到中学,你是否见到大学课堂上有人高高举起问题之手?没有。什么原因呢?当然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问题。我想,那一定是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光芒。
2、潜能与实能
王晓英教授讲了人类潜能的激发,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有不足10%被开发利用。有人说,常人只用大脑的7%,爱因斯坦是9%,想想看,2%的潜能就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你能开发20%的潜能,你就牛了!正因为如此,占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而教育意味着引出,引出一个人的智慧来,把人的内在天赋本性引发出来。而正因为这句话,教育也并非是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甚至不是长流水。因为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水,那都是一种灌输,也就是把教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所以,真正的教育之道是启发。教师更应该是一把金钥匙,一把开启人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打开心灵之门,智慧之门,心的光明才会显现出来。
3、六大解放
其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所谓六大解放。即要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一)解放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二)解放双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三)解放头脑——使头脑从迷信、成见、命定中解放出来;许多人认为头脑长在学生身上,他想什么当然是他的自由。然而,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美国的母亲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用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四)解放嘴——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老师说,并且高兴甘心情愿和老师说。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青少年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增进他们的知识。他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还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可是,现在我们许多学校里的状况还是老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学生自由主动地向老师提问的就更少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养成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提问、敢想敢说的好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五)解放空间——让他们在学好小课堂知识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亲自感受大自然,扩大知识面,锻炼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不要把学生关在笼中,空间放大了,教育的舞台才能变得更大;(六)解放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多几分学习人生的机会。把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下来,空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活动自主权,是当前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教师应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王晓英教授说,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教育是育人,并非制器。我们要做有灵魂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怯于、惰于去发现他。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有一番关于德和才的论述,颇为经典。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有这段话我们可以品味出别样的味道,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出精品为目标,以品行教育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即使知识没有学好,也只是次品。大不了我们生产的是废品。而一味的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德行教育,我们学校推出的将会是危害社会的毒品。
2、教师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所有的学生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人有七种学习形式。语言型学习者、数学型学习者、肢体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音乐型学习者、交际型学习者、内敛型学习者。我们不能强迫爱因斯坦做拿破仑,也不能强求祖冲之成为小沈阳,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无可替代。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欣赏,不要比较。
3、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培养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定位,教育应该从奴化走向对话。王晓英教授说她最反对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永远不可能变成你,我是独一无二的,你也是独一无二的,长大后我还是我自己。
4、教育应从打造龙转向培养才。我们应该关注一个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而不是哪一个儿童更聪明。
5、教育应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位一体。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一片希望的蓝天。
在听完多元智能理论的讲座后,我有幸代表学习小组发言。在组织的发言稿中,我对学到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提炼,总结为“六个没有”,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引下,在教授娓娓道来的知识分解下,专家们对教育的感性认知,给我们带来了润泽生命的心灵鸡汤。
1、没有差生。教育的自然意识告诉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而我们的教育恰恰缺少对于孩子心灵的陪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孩子的成绩,所以才有了差生的称呼。而这成绩很大程度上单单指的是语文、数学,或许还有英语。这三科成绩差,我们称之为差生。你是否见过美术不及格的学生被称为差生?你是否见过音乐课不好好上的学生被称为学困生?没有。所以,不是孩子偏科,而是我们一手策划了这一切,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又能如何呢?我们只能埋怨教育体制的弊端,考试就考这三科!要杜绝差生,体制一定要改变,当然,老师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我们的学生中一定有手工课不及格的爱因斯坦,也一定会有数学课学不好的达芬奇。
2、没有主角。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由课堂的主体走向协调,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可现实课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不在死死的抓住课堂,但放得还不够开,即使放开,也只是表面的热闹,很难有实际的角色定位。窦桂梅、魏书生等名师大家的课堂,老师们都看到过。虽然我们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他们却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正确的认识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培养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即使没有主角,也是最真的,有灵魂的教育。
3、没有解读。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教育格言中,也不乏“自尊、自立、自信、尊重、幸福、快乐、爱”等字眼,但我们却缺乏对这些词汇的真正解读。只是一味机械的施教,反复的讲述,使之成为空泛的口号。其实,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在体验式教育中,许多生动鲜活的事例让这些词汇具有了生命力,只有用心解读,才会将这些理念落到教育实处,让孩子在人生的经历中快乐幸福的成长。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教师职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学校生活也只是童年的一部分。教育不是沉重的,也不是完美的,教育为的是让生命更加有意义,真正理解并实施上面的教育格言,也许我们就会从教室中解脱出来,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演绎教师的华彩篇章。
4、没有悲壮。讲座中提到一个德国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德国媒体大肆宣扬这样一个典型:有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带着他的儿子在铁道上工作。一列火车飞奔而来,爸爸要将铁轨并到另一条线上保证列车正常行驶,可要命的是儿子此时正在那条铁轨上玩耍。千钧一发之际,老师们,你们猜爸爸会怎么做呢?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伟大的爸爸一定会将铁轨并到正确的铁路线上,保证列车正常行驶,儿子一定会被列车无情的碾过。为了一车人的生命,伟大的爸爸舍弃儿子,做出了英明的决定。或者是自私的爸爸没有将铁轨并过去,儿子得救了,列车却驶向了错误的方向,从而造成了两列火车迎头相撞的重大事故。是伟大,还是自私?二者不能双全。其实,德国的爸爸是这样做的,他在将铁轨并线的一刹那同时大喊:“儿子,趴下!”列车瞬间驶过,儿子慢慢的从铁轨上爬起来,毫发无损。其实,生活并不都是单选题,教育同样可以两全。舍弃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泪花曾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老师们的脸上,家庭与事业为何不能兼顾呢?只有双全的教育,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美好境界。教育何必悲壮?两全注定幸福。
5、没有完美。苹果公司的标志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那是一个缺了一个小口的苹果,这里面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苹果要表达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不是每个学生每次考试都能得100分,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的学生长大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功。有一个调查大家一定听过,那就是将来在社会上最有成就的是那些在学校学习中等偏上的人。而最讲中庸之道的中国教育,为什么却一定要追求完美呢?不要把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当做人生的结果,而要把成长的每一个结果当做人生的过程。
6、没有终点。教育是反复的,我们应该理解这种反复。有人说,教师是最无奈的职业,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一届届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学校中的我们却在一年年的老去。其实,我们是在于教育共同成长;其实,人生的青春是由我们来孕育;其实,祖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希望。没有终点,但我们依然努力前行。
在学习之余,我到东北师大附近的净月书店买了一本书,叫做《末那皈依》。在书中,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季羡林:他没有沉醉在美妙的现实中,也没有复述已逝的历史,而是在心中描绘即将到来的未来,他在用一生为东方文化招魂。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皈依自己的心灵,皈依心灵的教育,一生为挚爱的教育事业守望。
还记得有一句评价教师职业的话,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没有细细品味过,只是读过之后,觉得自己身上光芒灿烂,反正挺光荣的。今天,我才真正明白,教师身上的光辉并不是来自太阳的照射,而是来自内心。阳光是必不可少的,它滋润着生命的成长;然而,生命的意义却在于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那需要的是——心的光明。